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,是两汉沿泸水(时名庐水)建制的安城、平都两县,以及在禾水下游建制的庐陵县。其后在湘水划界时(公元215年),孙权又在禾水中游建制永新县,以进一步巩固对这条战略通道的控制。当你知晓*壁之战后的孙权,以江西为基地,在湘江之东做了那么多布局后,相信已经对刘备方面是否能够守得住荆州不抱太大希望。以刘备当时的兵力来说,在同时起跑的情况下,能够抢到荆南四郡的中心城市已是幸事。之后接受湘水划界的方案,乃至最终彻底失去荆州,实是大概率事件。
上述贯穿“西江南丘陵”的湘赣通道,在三国时代所发挥的作用,并没有被演义所渲染。不过在上世纪2、30年代,这些通道及其所依附的山地,却第一次以独立地理单元的面貌,成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1927年8月,作为南昌起义的后续,围绕着这片山地爆发了著名的“秋收起义”。关于这次起义的历史地位,相信毋庸多言。如果观察起义者们进军路线,就会发现诸如:修水、浏阳、萍乡、永新等地名,都已经在前面的nei容中出现过。而最终建立的“井冈山_geng据地”,则正处于“洣禾走廊”南侧的山间盆地中(当时隶属永新县,现建制为井冈山市)。
让我们再次将视线拉回到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。基于j耕挖潜的目的,鼎立格局形成之后,三国都对原先两汉设置的行政区,做了进一步的细分。前面说了,东吴曾将荆州原来的七郡分割为了十一郡。这当中南郡及江夏各自一分为二,荆南地区则增加了三个郡。所以的T整中,被一分为三的长沙郡的变化是最大的。除了湘江以西大部被建制为“衡阳郡”之外,湘江之东还以洣水河谷为核心生成了湘东郡。由此也可看出,长沙郡原本较大的人口潜力及战略地位的重要。
看到衡阳郡从长沙郡中裂出,大家应该已经意识到作为湘中地理中点的衡山,*壁之战前后应该是长沙郡的一部分。不过造就这一行政格局的并不是衡山本身,而是与之依的诸多河流。其中能够帮助连通湘赣的洣水,正是在衡山东侧注入湘水。当东吴于湘江西岸分建“衡阳郡”时,衡山与洣水河口之间亦建制了 “衡阳县”。不过此前已经说过,东吴衡阳郡的郡治是在湘南。换句话说,这个与郡同名的县并没有获得与这个名字相适配政治地位。
另一个容易让人产生误会的问题在于,衡阳县的位置并不是在衡山之阳(南),而是在衡山的东部。这对于在命名上态度严谨的中国人来看,看起来多少有些别扭。在历史推进到三家归晋阶段后,这两个问题通过为变更地名得到了完美解决。这片位于衡山之东的土地被重新命名为“衡山”(今天仍为衡山县)。考虑到时下很多地方政府领导,都认为以名山为名能够带来更多的政绩和经济得益,相信这个代表南岳所有权的名字,仍然有时候继续留在行政版图上。
那么,在衡阳更名为衡山之后,这笔富贵的地缘政治遗产就消失了吗?当然不会。大家应该记得,在湘中盆地群的八个中心城市中,衡阳之名赫然在列。如果对抗战史有所了解的话,还应该知道发生于1944年的“衡阳保卫战”。这场惨烈的战役,是整个中国战场上,日军伤亡最大的战役之一。既然能够成为日军的势在必得的城市,衡阳的位置想来是十分重要的。
位置上看,现在地级市属x的衡阳市,的确是在衡山之南。而它两汉三国时期的名字要生僻的多,叫作“酃县”。一直到隋朝时期,才依据山南为阳的命名法则,名至实归的取得了“衡阳”之名。再往前追溯历史的话,早在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就已经在衡山之阳建制了与长沙同为江南重镇的“庞邑”,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