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一个板块来说,周边山地的存在有利有弊。山地的存在,可以增强板块的独立x,使之能够更多按照自己的轨迹发展。而如果山地过高、过密,又会影响到它对外交流的效率。如果将南襄盆地视为一个独立行政区,它的位置正处在:陕西、河南、湖北三省相接之地。这意味,理论上南襄盆地可以融入上述三个省份。然而就像刚才说的那样,边缘山地的形态会影响到交流的效率,进而影响到融He度。以围就南襄盆地的山地形态来说,总体呈现出:西-北密,东-南疏的形态。秦岭和大巴山脉这两个巨大山体的存在,极大阻碍了南阳盆地与陕西方向的融He。
相比之下,在南襄盆地东北和东南两个方向,情况就要微妙许多。在南襄盆地的南面,是我们已经花了5万字解读的两湖盆地。独立丘陵属x绿林山并没有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天险,依托它而生成的两条河谷地带(汉水通道和随枣走廊),帮助南阳盆地和江汉平原建立了及其密切的地缘联系。楚人当年能够将南阳盆地变成楚国核心区,包括汉朝将南阳郡归属于荆州,都是这一地缘联系的体现。
如果说有一个行政板块,有机会与江汉平原争夺南襄盆地的话,那肯定是其东北方向的中原板块了。至于结果,相信大家已经看到了,南襄盆地在两千年前是荆州的一部分,而现在绝大部分则是河南的一份子。一如之前曾经说到过的,气候类型在这场历时两千多年的竞争中,起到了决定x作用。尽管南襄盆地在水系上,与江汉平原属于同一体系,但却正好处在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北部。这使得整个地区的生产、生活习惯,更多与其东、北方向的中原地区趋同。
南襄盆地融入河南的另一个重要原因,在于这个地理单元与中原之间的阻隔力同样很弱。从地理本意来说,所谓“中原”指向的是秦岭以东、山东丘陵以西、黄河以南、淮河以北的这片位于天下之中的大平原。以南阳盆地在东面所直接的这部分“中原”来说,属于淮北地区。在两汉的行政建制中,这一地区所建制的正是几乎可以被认定为 “中原”代名词的“豫州”。
淮亲地区与南襄盆之间的地理分割线,是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之间的一连串丘陵。桐柏山脉本身属于大别山脉在东北方向的延伸,伏牛山脉亦属于秦岭在东部的延伸。两段延伸属x的山脉本身,就不会过于高密。它们再向外延伸的丘陵,虽然可以充当汉水和淮河之间的分水岭,但注定不会天然具备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的属x。关于这条分水岭,我们有一个看起来不那么地理的名称—方城夏路。
“夏路”又名“夏道”。指的是“诸夏”jin_ru南襄盆地的道路。所谓“诸夏”意指是先秦时源出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。在周人入主中原之后,即与关中平原隔秦岭相望,又能直通中原的南襄盆地,成为了周王朝扩张的重点地区,并在江汉流域分封了一批以姬姓诸侯为主的诸侯国。由于楚人的活动范围是在南阳盆地西侧、汉江通道及西江汉平原。这些由“夏路”jin_ru江汉流域的诸侯国,主要分布于汉水东北-随枣走廊一带,史称“汉阳诸姬”。这当中,当下最为知名的当属出土了“曾侯乙墓”的随国(目前认为,曾国就是随国)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