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终得到“南阳城”之名的宛城位于汉水支流白河西岸。这条源出伏牛山南的河流,在南襄盆地的中部接纳了一条由西北方向而来的支流“湍河”。其后在接近汉水之时,又与东北方向而来的“唐河”He流而成“唐白河”,最终在襄阳北部注入汉水。如果你仔细观察,会发现湍、白河口正位于南阳城与襄阳城间的中点之上。之所以要提到这个点位,是因为建制于此的行政区你一定不会_gan到陌生。它就是当年刘备为刘表镇守北境时呆了七年的“新野”县。
现在大家应该明白了,如果中原政权想染指荆州,最佳的攻击线路是先攻取南阳城属x的宛县,然后再顺白河而下进攻襄阳。而在这样一条攻击线路上,位于南、襄两城之间的新野,就是一个兵家必争之地。不过在这样一条攻击线路上还缺少一个环节,那就是“方城夏路”与宛城之间的连接线。以方城夏路所位于的这条丘陵链来说,并不缺少可供穿越的天然通道。问题在于,一个板块的守护者并不需要开发和维护那么多的通道,更多的选择只会增加防御成本。
最先将南襄盆地作为一个整体经营的是楚国。楚人所选定的这个出入南襄盆地和中原的隘口,被称之为“缯关”(又称“大关口”)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条连接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的丘陵本身,在结构上并不是单线而是呈现复线结构。也就是说,这串山体总体上呈现为nei外两层。其中充当淮、汉两水的分水岭的是西南方向的nei层,丘陵线。而出于增加防御纵shen目的,当年的楚长城主要依托的是东北方向的外层丘陵修筑。这使得后来荆州的控制线在此实际向分水岭以东延伸了一点。
扼守主通道的“缯关”则处于nei层丘陵之间。从地理上看,这个位置可以被认定为是桐柏山脉与伏牛山脉的分割点。在诸多穿行于丘陵之间的“夏路”中,缯关所指向的通道不仅较宽,而且位置最靠近北方。无论是从洛阳盆地,还是郑州-开封所代表的中原腹地,打通一条连接南阳盆地的交通线,缯关所代表的隘口是最为便捷的一条,前者可沿经平顶山、汝州所处的汝-颖河谷直通洛阳;后者则经由被曹*定为_geng基之地的许昌中转。
缯关所处的位置,在汉朝时建制有名为“堵阳”的县级行政区。基于其位置,当年楚长城沿线修筑的方形城池中,缯关无疑是最具代表x的。以至于到了北魏时期,这一地区的行政名被更名为“方城”,其后几经废置演变成现在的河南省方城县。可以这样说,狭义的“方城-夏路”指向的就是这个枢纽点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