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馒头状的秦岭突出部,主峰的名气并不比秦岭要小,它就是享有“西岳”身份的“华山”。提到华山,大家脑海中估计会闪现出“自古华山一条道”这句,用来_gan叹华山之险的评语来。不过山势是否高大险峻,从来不是评定名山的唯一标准,甚至也算不是重要标准。何况华山2000出头的海拔,也算不上特别高大。
华山能够成为“西岳”,在于它能够直面黄河,并与之形成一条进出关中平原的隘道。黄河自流过前tao平原之后,就开始转为南北向,一直在遇到华山之后才开始继续它东流入海的旅程。这一地理结构,使得这段段被称之为“西河”的南北向黄河,与华山一起成为关中平原的东部边界。
军事上看,如果在华山与黄河之间的隘道上构筑一道关城,便可成为扼守关中东大门的锁钥。依照这一思路,你可以在相关位置上找到一个以关为名的县—潼关县。没错,历史上筑就于此的关城,就是著名的“潼关”。在先秦两关的历史记录中,你会无数次的看到疑似以潼关来定位的名词。比如东汉末年,为征讨董卓而集结的各路将领,会被统称为“关东诸侯”。
然而在那个时代,这个频繁出镜的“关”字,指向的并不是潼关。虽然地理层面的“关中平原”一名,的确可以被认定为以潼关为参照物,但先秦两汉所说的“关东”、“关nei”、“关中”等词,参照物却是位于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之间的函谷关。由于先秦的函谷关背后所依托的山地名为“崤山”(秦晋于此发生过著名的“崤之战”),连接关中平原与洛阳盆地的古道,亦因之被称为“崤函通道”。相比在先秦就已闻名天下的函谷关,潼关诞生的年代要晚得多。其产生年代,正是烽火连天的三国时代。公元196年,曹*将汉献帝迎往许都的同时,决定将扼守崤函通道的关口,从靠近洛阳盆地一侧函谷关,向西移至关中平原一侧,以在第一时间阻止关中平原的乱军出关。
这个日后声名远扬的关口,在历史中的第一次亮相也非常的引人注目。公元212年,领军攻入关中的马超在潼关一带与曹*交战。这场史称“潼关之战”或“渭南之战”的战役,在《三国演义》中被极尽渲染。演义中的马超甚至一度B的曹*“割须弃袍”保命。不过这一情况节其实只是虚构,倒是曹*的确在此战中点赞马超称—“马儿不死,吾无葬地也”。
另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,是曹*能够在此战中击败马超、韩遂联军,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离间之计以外,还与他先知先觉的将崤函通道的节点移至漳关有关。关于这部分的解读,将在jin_ru历史线后再行展开。下一节,我们将把视线越过华山之巅,去看看“东秦岭山脉”在地理、地缘层面上,又将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。
京畿之地2 秦岭与渭水
在中国中东部的山脉中,秦岭几乎是最“厚”的一条山脉。这样的山势,使得秦岭很适He做一个安全的“靠山”,同时还可以阻止北方冷空气南下。对比秦岭和淮河的纬度,你会发现中国的南北气候分割线,在秦岭一线其实是向北偏移了不少,而这就是秦岭之功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