隋唐洛阳城在设计上的先天不足,使得洛阳在失去“京洛”地位后的历史中,其城区又回*至了“洛水之北”。不过就当下的情况而言,受中国城市化进程提速的影响,洛阳也和很多城市一样,将原本一河之隔的郊区开发为新的城区。出于“一张白纸好作画”的理由,类似的新区往往在基建上会更受重视。具体到洛阳来说,甚至已经将行政中心迁至了伊洛之间。以至于对历史不甚了解的人,单看洛阳现在的城区范围,已经很难再体会到“洛水之阳”的地理定位了。
对于被边缘化了几千年的伊水来说,洛阳城市中心尝试向洛水之南转移是一件利好。不过伊洛之间洛阳新区并没有以“伊洛”为名,而是选取了更有旅游知名度的“龙门”,与洛水联名组成了“洛龙区”之名。中国人知道“龙门”这个地名,大抵是因为“龙门石窟”。作为中国三大石窟的成员(另两个为莫高窟与云冈石窟),那些始建于北魏时期的j美造像,每年xi引着无数游客前面参观。不过我们更关心的并不是造像,而是石窟的选址。
“龙门”还有一个知名度不那么高的名字—伊阙,能够帮助定位它的位置。伊是伊水的伊,阙则是大门的意思。He在一起你能想象,这个位置应该是伊水由周边山地,注入盆地腹地时的水口。除了能够在峡谷石壁上开凿石窟之外,这样一个阙口显然还有资格成为一个紧要的关口所在,这个关口就是“伊阙关”。事实上,作为一个群山环绕的盆地,洛阳周边类似地理位置的关口远不止于龙门一处。除了伊阙关和已经解读过的汉函谷关之外,最起码还包括六处,包括:广城、太谷、轘辕、旋门、小平津、孟津等六个关口。He称为“八关都邑”或者“洛阳八关”。
公元188年,为了平息延绵不绝的黄巾之乱,当时的汉灵帝做出了两项事关帝国安危的决定。一是将“刺史”一职改为“州牧”;二是在洛阳周边诸关口各设置一名都尉,具体负责这个方向的防务,He称为“八关都尉”。将刺史改称为州牧,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官职的名称。刺史的“刺”有刺探之意,意指刺史一职的职责,为替中央政府刺探诸监察区的情况。反观州牧一职,重心则转至了这个代表着管理之意“牧”字上。这意味着,原始功能为监察区的州部,正式转化为一级行政区。
州牧一职的设置,有助于提升戡乱的效率。然而这同时也意味着,中央集权力的极大削弱。借助平乱所壮大的军队,州牧们很快进化为了割据地方的诸侯。可以这样说,正是这一转变直接导致了东汉帝国的崩塌。相比之下,为上述八关各设置一个都尉,具体负责洛阳一个方向的安全,进而阻止黄巾之乱由东向西波及两京,倒是一个正确的决定。只是在天下已经因州牧制的实施而变得分崩离析时,这样的设置变得毫无意义。后来的事情大家都已经知道了,对帝国中央造成致命伤害的力量,并非来自洛阳以东,而是关中以西的凉州(董卓)。
尽管八关都尉的设置并没有对延缓东汉王朝的衰败,不过这一设置倒可以帮助我们,全景式的了解洛阳的位置,以及通过周边诸地缘板块的战略通道。值得一提的是,南崤道上并没有关口入选“洛阳八关”。这很大程度是因为,从青龙涧河至洛水河谷之间的通道,并非沿着一条连续的河谷。在北崤道更为直线且转接更为简单的情况下,汉函谷关成为了洛阳的西大门。当然,之前也分析过,南崤道的存在始终让汉函谷关防御功能打了折扣,所以才会有曹*新修潼关,以及曹魏政权在秦函谷关之侧修筑魏函谷关之举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