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小平津关”故址上,当下建制有隶属孟津县的会盟镇老城村。历史上,这个点位曾长期充当着孟津县城。只是这样一个背山临河的点位固然在位置上有优势,但也容易遭受黄河水患的困扰,迫使孟津县城后来不得不搬迁至了邙山南麓。至于说当年为什么没有叫“孟津关”而是“小平津关”,是因为当时建制于此的县还不叫“孟津”而是“平*县”。东汉时的孟津关则位于小平津关以东约25里处(今天孟津县最东端的扣马村)。
“孟津”一名转自“盟津”二字。3000年前,周武王与八百诸侯正是在孟津一带会盟,渡河攻灭殷商成为天下之主。不太确定的只是,当年这些灭商军队到底是从哪个渡口渡过黄河的。从位置上看,小平津关所防护的是直入汉魏洛阳城,位置上对应伊洛盆地西侧的通道;而孟津关所庇护的则是与偃师对接,jin_ru伊洛盆地东部的通道。二关并存的理由,与伊阙与轘辕并立的理由一致。
最后来说说“旋门关”。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,函谷关是洛阳的西大门;伊阙/轘辕,广成/太谷,以nei外两层结构护卫着洛阳的南线安全;小平律、孟津两关则是洛阳北大门的属x。那么剩下的旋门关,显然就是洛阳的东大门了。与洛阳的南、北两线,都有不止于一个关口争夺大门之名,函谷关的位置又出现过长距离位置不同的是,东大门倒一直是只有一个候选人。只是这样的说的话,一定会有人觉得奇怪,既然位置如此重要,为什么好像从来没听过“旋门关”。那么我们换一个叫法,成皋关有没有听说过?汜水关呢?都没听过的话,作为一个对三国_gan兴趣的人,演义中“三英战吕布”故事的发生地—“虎牢关”总听说过吧。
是的,你没有猜错。上述几个名称所指向的其实都是一个位置,只是不同时代的不同叫法。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嵩山山脉,在伊洛盆地的东侧与黄河几成无缝对接之势。造就济水的“荥阳台地”,便位于在这个山河相接之地的东侧;西侧则是包夹于邙山与嵩山之间的缝隙中的伊洛河谷。台地属x的前者与两山夹一谷属x的后者,分别成就了巩义与荥阳两个当下隶属郑州市的县级市。这意味着,洛阳的东大门可以即可以选择放在巩义的东侧,也可以放以荥阳的西侧。
基于嵩山西侧的伊洛盆地才是受保护的核心,这道选择题的答案是什么已经没有悬念了。在嵩山东北麓与黄河相接的位置上构筑关口,将让洛阳更多一分的安全_gan。顺着刚才所指引的方向,我们可以在相应位置上找到一个隶属荥阳,名为“汜水镇”的地名,这个点位就是洛阳东大门的所在了。顺便说一下,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,其实犯过很多地理知识上的错误。将汜水关与虎牢关误以为是两个关口就是一例。事实上,历朝历代在此所修筑的关城,在具体位置上虽然可能会出现少许偏差,但其所指向的其实都是一个位置。
好了,在“洛阳八关”的概念浮出水面之后,伊洛盆地的基本地缘结构也得以理清。出于对关中平原、洛阳盆地,以及崤函通道的保护,与之隔黄河相望的河北平原南部的“河nei”地区(河nei郡),以及山西高原南部的“河东”地区(河东郡),也被划入了这片中央直属区属x中。进而形成了“三辅”、“三河”加一个“弘农郡”的行政结构。在jin_ru历史线之后,这些地缘板块之间的关系,尤其是之前nei容未能展开的,河nei与河东地区之间的通道问题,将会借助具体的历史事件加以解读。下一节,我们将把目光投向帝国的西端,去看看三国之乱的真正策源地—凉州又将呈现怎样的地缘风貌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