虽然“黄土高原森林草原”属于农耕者的舒适空间,但游牧者同样有机会从中找到草场放牧他们的牲畜。理解这背后的原因,能够帮助我们解开一个谜题,那就是为什么曾经散布于黄土高原的羌戎部落,会经常被误解为“游牧民族”。然而实际上这种归类并不准确,既然有部分土地适He耕种,并且农耕能够让土地承载更多的人口。生活在黄土地带的羌戎民族没有理由,不在自己的经济结构中融入部分的农耕因子。这混和x同样出现在农耕民族身上。今天,在降水不太充足的黄土高原上,农民们仍会通过放养小规模畜群,来利用那些无法耕种的土地。
此外,农耕文明的边界并不是一开始就确定的。探索农耕文明的地理边界,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期间充满着与游牧者的博弈。如果将基本属x为农耕的华夏文明,历史认定为5000年的话,那么这一探索的时间kua度长达3000年。一直到2000年前,汉王朝将连续农耕区的外沿扩张到极限十五英寸等雨线,甚至通过灌溉技术运用,将与核心农业区相连的绿洲农业带,如河西、河tao都拿下时,农耕文明在东亚地区的边界才算真正弄清*
回到羌人的问题上来。相信很多中国人,都能列举出几个北方草原政权的代表x君主来。最起码成吉思汗的知名度,应该不会比秦皇汉武更低。然而说到羌人政权和知名领袖,能够说出一二的就不会太多了。这其中最_geng本的原因,在于羌人的生存环境及存在结构,与在欧亚大草原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有很大的差异。羌戎民族在生存环境上,要更为依托河谷地带,并且在生产方式融入了部分农耕成分。
河湟谷地并没有生成大型冲积平原,沟壑纵横是它的地理特点。而在黄土高原,除去以关中平原为代表的几个大型盆地以外,其它部分同样表现为沟壑纵横状。生活在这些河谷中的羌戎部落,彼此间即有共同x但又存在一定独立x。依托原始的森林草原地貌,以及相较蒙古高原更多的降水,羌戎民族很早就开始尝试农耕。而那些掌握了初级农业技术,并率先迁徙到大平原地区的部族,逐渐融He演变成了后来的华夏族。
典型的羌人部落,会依托一条河谷农牧。以游牧经济要求来说,需要年复一年的在生长期各异的草场中转场。整体环境越恶劣,转场的次数就越多、范围也越广。由于海拔和地形的原因,山谷中存在的不同的气候小环境,使得羌人部落有机会在一条山谷中找寻到适应各个季节的牧场。比如春季时利用山地向阳坡带的干旱草原放牧;夏季再转场到海拔更高、气温更低的草场避暑及利用生长期较晚的牧草;天冷之后再到相对温润河谷shen处躲避严寒。
除了可以在一条河谷中满足游牧需求以外,在温度及水资源都符He农耕需要的河谷平原,羌人也会开辟农田。只不过一般并不会j耕细作,而是采取粗放的刀耕火种方式。在播种季节洒下作物种子后,等到收获季节再前往收割。为自身和畜群获得额外的粮食补给。正因为如此,羌人的原始属x更应该被认定为“农牧民族”。
经济上的农牧兼备对羌人来说是好事,也是坏事。说是好事,是因为他们不用像蒙古高原游牧民族那样,过着典型的逐水草而居生活。储存那些在河谷平原收获的粮食,更是增强了他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。说是坏事,则是在每条河谷都有可能自成体系的情况下,羌人部落兼并融He成为一体的难度,要高于北方游牧者。以西汉初期生活在河湟谷地的羌人部落来说,大大小小不下二百个之多。而如果不能结成同盟,就很容易被拥有中央集权体系的中原王朝分而治之,或者各个击破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