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上述推断也不能算错误。在地质时期汉水原本的确是借由秦巴山间的月河河谷,穿越整个安康盆地的。只是在人类jin_ru这片土地之时,改道的汉水便已吝啬的只润泽盆地东端的安康了。实际上在秦巴山区,这种山脉之间已经拉开了距离,但汉水却没有从中穿越而过的情况,并不止安康盆地一处。视线东移你会发现,汉水虽然在安康盆地以东由武当山北麓穿出,但武当山南麓与大巴山北麓之间,却看起来更应该成就一条横贯东西的河道。
这条存在于武当山与大巴山间,且能够在地形图上r眼可见的缝隙,与安康盆地的走势一致,都为西北-东南走向。两山之间由西向东造就了:平利、竹溪、竹山、_F_县、保康五个县。而与之相交的主要是两条汉水右岸支流:堵水和南河(汉时名“筑水”)。前者的干流由竹山县城北流,穿透整个武当山腹地后注入汉水;后者则向东流淌,经_F_县从武当山东端流入南襄盆地。如果你把上述五个县与安康市、汉*县、石泉县,以及汉江通道西北侧的湖北省南漳县之间画连线,会发现这是一条能够将汉中盆地与汉江通道,近乎直线连接起来的线路。
这条西起石泉县、东至南漳县,前后连接九个城市的陆地通道,完美的覆盖了新月型的大巴山北麓,为此可以将之称为“巴山北道”。基于巴山北道的存在,早在两汉时期,依托堵水与南河两条地区大河,通道上就已建制有:武陵、上庸、_F_陵等县。时下在中国全面铺开的高速公路,则可帮助大家更直观的观察到这条隐藏于山间的战略通道。其中安康市至南漳县境nei的通道,为编号为G4213的高速公路所覆盖;安康至石泉的线路,则成为了316国道的选址。后者同时还向西延伸,将汉中盆地与安康盆地连接在一起。
然而无论在三国时代还是当代,没能被一条连续x的河流串连,始终是“巴山北道”的遗憾。不过对于弱小的蜀国来说,这倒也说不出是福还是祸。黄巾之乱后,最先在汉中郡割据的是统治方式奇特的“五斗米道”天师张鲁。公元215年,曹*率先发难击败张鲁。此后,曹*依地理结构将巴山北道所贯穿的区域切割为三个郡,分别为以西城为郡治的“西城郡”、上庸为郡治的“上庸郡”,以及_F_陵为郡治的“_F_陵郡”(其中西城与_F_陵两郡,在曹丕称帝后改称“魏兴郡”和“新城郡”)。
上述切割自原东汉“汉中郡”东部的三国新郡被称之为“东三郡”。在三国相争的战场上,东三郡虽然受通行条件所限未能成为博弈的主战场,但却也发生了许多事件。最著名的当属关羽围攻襄樊之时,曾要求坐镇东三郡的孟达、刘封两部前来相助。后面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已知晓。二将由于坐视关羽兵败,一个被迫降魏、一个被刘备赐死。
从东三郡郡治的位置可以看出,三个地区中心分别对应的是巴山北道的三个节点:汉水、堵水以及南河。不过,巴山北道并不是汉中通往荆州的唯一通道。不要忘记,汉水在流过安康之后即向武当山北麓流淌。尽管武当山与东秦岭山脉的结He,看起来比与大巴山的结He要更紧密些,但很难相信汉水本身不能够成就一条水陆通道。
事实的确如此,安康的确拥有一条沿汉水直通南襄盆地的通道。三国西城郡的范围亦因此沿汉水向东,延伸到现在的湖北省郧县境nei(现为十堰市郧阳区)。 将这条连通安康盆地与南襄盆地的水陆通道命名为“汉水通道”,并无法让人意识到它的位置特点,考虑到它完全是沿武当山北麓延伸,我们可以采取与“巴山北道”同样的命名规则,将之标记为“武当北道”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