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提到四川,很多人马上会联想到“天府之国”四个字。其实这四个字最早是用来形容关中平原的。考虑到四川盆地明显要比关中平原拥有更多的水资源,并且面积比关中大出那么多,刘备当年还真是得到了一块宝地。不过放大来看你会发现,四川盆地的这片腹地却并非一马平川,真正能够用来和关中平原对比的是位于盆地西侧,以成都为中心的“成都平原”。整个蜀国的国运,便是系于这片总面积约在一万平方公里左右的平原之上。“天府之国”的美誉亦是专指成都平原,更具体说是受惠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那部分成都平原。
任何想割据四川盆地的政权,都必定以成都平原为中心布设防线。这也意味着,那些在秦巴山区艰难穿行的蜀道,其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就是为了去往成都。只是在遐想天府之国的巴适生活之前,我还要再泼上一盆冷水。时下还没有真正jin_ru“难于上青天”的蜀道呢。要是从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说,当你由北向南走完那些穿行于秦岭间的河谷通道,包括:祁山道、陈仓道、褒斜道、傥骆道、子午道、峪谷道等等,乃至姜维一直想使用的羌水道之后会发现,自己站着的地方仍然是甘肃或者陕西。
四川人民完全有理由认为,只在处在四川境nei的道路,才有资格被称为“蜀道”,并接受李白的_gan叹。无论蜀道的范围到底应该怎么认定,有一定倒是非常确定的,那就是我们还要想办法在四川北部的山地中找到道路,才能再去想到成都吃火锅打麻将的事。从地理结构看,这部分蜀道本质是穿行或者绕过大巴山脉的道路。关于这部分蜀道,还有一个听起来很富贵的名字“金牛道”。
金牛道的故事,要回溯2300多年前的秦惠王时期了。公元前316年,因商鞅变法而强势崛起的秦国,派出大将司马错南征蜀国。想攻灭蜀国,首先要拿下的自然是汉中盆地。当时的汉中盆地虽然属于蜀国的势力范围,但在此前的历史中,秦国亦曾数次攻占过汉中。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两次。公元451年,秦国攻入汉中盆地并建“南郑”城。公元前387年,秦国再次攻占南郑。只是汉中之民并不愿意接受这些来自北方的统治者,每次被征_fu后都很快又叛离秦国。
说起来,秦国在汉中建的第一个城—南郑,倒也跟“烽火戏诸侯”那段历史有关。当年在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丢了关中,迫使周王室东迁洛阳时,原本在关中屏护天子的诸侯国郑国,亦随之迁往了中原。但并不是所有的郑国人都随之东迁,有部分郑人尝试穿越秦岭jin_ru汉中,以在这个世外桃源躲避犬戎的侵扰。从这个角度说,秦人后来的征_fu和命名,颇有点“自古以来”的味道。
避祸汉中的郑人最终命运如何并不得而知。褒姒、南郑,包括秦国此前几次对汉中的征伐都在验证一个事实:黄土高原与汉中盆地之间虽然有秦岭相隔,但汉中并没有办法做到隔绝来自北方的压力。从据守汉中盆地的角度来说,正北方向的防御压力要小一些。终南山nei部的紧密结构,使得无论是褒斜道还是傥骆道,当中都有路段必须借助栈道通行。对于防御者来说,这种结构甚至比“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”式的关隘还要让人心安,只需要一把大火就可以极大降低防御压力。
问题出在陈仓道和祁山道这两条,能够从陇右高原迫近汉中平原西秦岭通道。来自北方的入侵者在这个方向上,并不需要借助易于损毁的栈道来通行。这意味着,一旦jin_ru战争状态,防御者只需要将防御重心放在汉中盆地的西端,也就是现在的勉县位置上就可以了。只是当年的秦军就算能偷袭汉中成功,想从这个跳板继续南下入川,栈道却还是绕不过去的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