点击屏幕中间,右上角【搜索】,好文一览无余!

与古绵竹城隔绵远河相望的就是龙泉山,这段充当蜀汉广汉郡与梓潼郡的地理分割线的山体,同样也是一道庇护广汉郡和成都平原的天然长城。结He地形你可以看出,隶属梓潼郡的“绵阳”(涪县)处在龙泉山北麓,隶属广汉郡的“绵竹”则处于龙泉山南麓。如果魏军攻破绵竹的话,便等于jin_ru了成都平原。有鉴于此,当年诸锡赡与邓艾的“绵竹之战”发生地,可能并不在绵竹城下,而是在穿越龙泉山连接涪县、绵竹的峡谷中。这个可以被称之为“绵竹关”的关联,被后世称之为“白马关”或“鹿头关”。

白马关之名与另一个更为著名的三国人物庞统有关。在《三国志》的记载中,庞统是在由围攻雒城时中箭身亡。在《三国演义》的描述中,这位与诸葛亮齐名的凤雏先生,则是在涪城前往雒城的路上,于峡谷地形的落凤坡中伏。由于演义中庞统所骑的是刘备所赠之的卢马,后世遂称此孔道为“白马关”(今为德阳市白马关镇)。

其实演义中描述那匹妨主的“的卢马”只是额头上生有白点,肯定不是白马了。不过名字只是一个标签,不管卧龙之子和凤雏到底是否殒命于此,白马关的位置都可以算得上是成都平原的北大门。失守涪县诸葛儋还有机会依托龙泉山据险以自守,但如果再丢失了白马关,蜂拥而来的魏军势必如水银泻地般的涌入成都平原。由此可以看出,诸葛赡在绵竹之战的失败,对身在成都的刘禅心理冲击有多大。

再来说说天府之国的中心成都。造就成都城的从来不是险要的位置,而是由岷江水滋养就大片良田。由广汉郡南入成都所在的蜀郡地界,就jin_ru了岷江水系的覆盖范围,这部分成都平原我们可以统称为岷江平原。与沱江平原不同的是,岷江平原上的水系有更多人工疏导的痕迹。再具体点说,是受都江堰工程的影响。想要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,就要先看看岷江在这一地区的走势。

发源于岷山西北麓的岷江,在南下至岷山南端时开始向东转折,由都江堰所在的位置注入成都平原。需要说明的是,作为一个地理分割点,都江堰以北对接的是龙门山脉,以南对接的则是邛崃山脉。所谓邛崃山脉指的是都江堰以南直至雅安市的山体。也就是说,成都平原的西侧,实际是由龙门山脉与邛崃山脉所共同围就的。

有了岷山、邛峡山两大山脉相助,岷江在东出成都平原时收集到了足多的淡水。而它的上游集水区与中游平原之间又几乎不存在台地、丘陵过渡,这种大水量、高落差的特点,使得岷江平原遭遇水患的风险比之百川归流式的沱江平原要更大。由此大家也应该能够理解,为什么古蜀文明最初发源于沱江平原。

在岷江之水的冲击下,原始状态的岷江平原势必拥有许多泄洪通道,就像黄河曾经在华北平原所做的那样。不过受地形的影响,岷江干流河道最终还是固定了下来。在这个过程中,一条位于邛崃山脉与龙泉山之间的支脉—总岗山,成为了重要的地理分割线。如果你看过地形图应该已经注意到了,在成都、眉山、雅安三个地级市之间,还有一段ca入成都平原南部的山体,这段山体就是总岗山(又名长秋山)。

总岗山在地理上一般被归类为邛崃山脉的支脉。向东南方向奔涌而出的岷江水,在总岗山的龙泉山的两次阻挡下,其干流最终从总岗山北端及龙泉山南端穿出,由四川省乐山市jin_ru川中丘陵地带。你会发现,无论是当下的眉山市、还两汉时犍为郡的郡治“武阳”(今彭山县),都位于总岗山与龙泉山之间的岷江之畔,而充当整个地区中心的成都,反倒离岷江干流有一段距离,实际处于岷江与沱江水系之间。

本章未完...
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

注册&登录后再继续登录后解锁更多内容!

地缘看世界》小说在线阅读_第179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文坊阁只为作者by鄙视抢沙发的_的作品进行宣传。

搜索

地缘看世界第1795章

书籍
返回细体
20
返回【点击阅读】模式下,点击屏幕底部会自动切换进度条!
  • 点击阅读
  • 滑动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