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南王国对湄公河三角洲的人口渗透始于17世纪初。在控制占城、绕过长山山脉之后,已经衰弱的高棉帝国再也无力阻止南下的安南人。至17世纪末,西贡和湄公河三角洲成为了安南的领土,越南也完成了地缘政治结构中的最后一块拼图。时至今日,越南的主体民族已经占据总人口的86%。无论是当年控制越南中南部的占人、高棉人,还是那些原本就被挤压于边缘山地的少数民族,都已不再具备改变这个国家地缘属x的能力。同时在可以预见的将来,中国也不会再有恢复在越南北部统治的想法。只是作为地理相邻的两个独立国家,无论从博弈还是He作的角度,这些已经成为地缘因素的历史,都将shenshen的影响两国的关系。
漠南与nei蒙古
一个文明的成长除了nei在驱动力以外,还需要有外在压力_C_J_。所谓“多难兴邦”,一如这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一般,若无外部压力打开国门,中央之国大概率还是会按照旧有的轨迹运行。只是这种压力固然客观上是有益的,但却很难有人愿意去主动面对,尤其对于一个nei敛的文明来说。另一个角度看,虽然这种压力在大历史层面是必要的,却也无需在主观上去_gan谢对方。毕竟彼此都是为了生存,没有谁只是为了对方好,而去做那些或“善”或“恶”的事。
在中央之国的防线被从东南海疆攻破之前,蒙古高原毫无疑问是最大的压力源。这片游牧之地诞生了匈奴、突厥、鲜卑、蒙古都大家耳熟能详的草原帝国,其中有部分甚至一度kua越长城成为中原之主。然而真要让大家描绘这片土地的地缘结构,却又存在诸多概念上的盲点。比如这些能够在中国史书中留痕的马上民族,彼此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。
一切的一切,还是要从地理原点上去找寻线索。以两汉对这片土地的描述来说,知晓这段历史者一定不会对南、北匈奴这一划分_gan到陌生。以现在的情况来说,又有nei、外蒙古的存在。其中nei蒙对应中国境nei的“nei蒙古自治区”,外蒙对应着现在的“蒙古国”。这些都喻示着,蒙古高原最起码应该可以被划分为两部分。事实的确如此,历史上对这一划分更中x的定x是“漠南”与“漠北”。字面上理解的话,分割蒙古高原的是应该一片大漠,只是这片“大漠”并不是大家印象中黄沙漫漫的沙漠,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“荒漠”。
一切植被稀少的大型干旱区都可以被称之为荒漠。形态上可以划分为:岩漠、砾漠、沙漠以及泥漠四种。简单理解的话,这四种荒漠形态彼此间的差异,就在于岩石颗粒的直径。细化成泥状并在水的作用下胶He在一起的就是“泥漠”。那些存在干旱地带的季节x河流、湖泊,干涸后暴露于地表的河/湖床就是泥漠。鉴于水在荒漠地带的珍贵x,泥漠在荒漠中的占比是最低的。
在地质学中只有粒径小于2毫米的石粒才会被归类为砂,以砂质荒漠就是大家熟悉的“沙漠”了;2-64毫米的石粒则被归类为砾石,以砾石为主的荒漠被称为“砾漠”。如果还没有风化成石屑,主要是大块基岩暴露于地表的荒漠,便会被称之为“石漠”,一般存在于山麓及地势相对较高处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