需要指出的是,这条农业文明的北部边界并非一成不变的。在人类文明初始时期,地球表面温度要高于现在,发祥于燕山北麓和西拉木伦河两岸的早期农业文化—“红山文化”(公元前4000年—公元前3000年),其分布区间便是在北纬41-44度区间。而被形容为“小冰河期”的周期x温度变冷现象,又经常让中原王朝在两辽、河tao等农业突出部的控制力遭到削弱。
值得一提的是,基于科尔沁草原在东北特别的地缘属x,以及ca入华北东北之间的位置,民国时期曾在此建制过以西拉木伦-西辽河河谷为轴心,包含所对应的燕山、大兴安岭部分的“热河省”,以控制这个三方交汇之地。其行政范围大体对应现在nei蒙古古的通辽、*峰两市,河北的承德市,以及辽宁省西部。这也是为什么大家在研究那段历史时可能会看到“东四省”的说法。
剥离出北纬42度温度线后,东北亚现下诸行政区的在古典时期的原始属x,也就明晰了。总的来说,吉林、黑龙江两省及俄国控制的外东北地区,虽然亦有少量农耕和游牧经济作为补充,但整体应归类为渔猎经济区。在清朝将山海关以北视为自己的祖地时,最初用来统治这片森林渔猎区的是军府x质的“宁古塔将军”。历史和清宫剧爱好者们,应该能够从“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”这句所带来的恐怖气息,_gan受到过它的环境之恶劣。由于地域过于辽阔及俄国的渗透,这片森林渔猎区后来进一步分割成为了吉林、黑龙江及俄属外东北三部分。
依托境nei的冲积平原和较高的积温,辽宁和与之纬度相当的朝鲜半岛,则在历史上进化为东北亚的农业区。技术上看,假如没有蒙古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影响,兼具农、渔、牧三种自然经济属x的东北亚地区,同样有机会形成一个自循环的地缘政治体系,甚至可将红山文化一类的文明萌芽作为这个体系的源头。只不过,这种理想状态并不存在。就东北亚两大农业板块来说,并无法摆neng来自中原王朝的影响力。
中原王朝想渗透到东北亚地区,最先要做的是控制隔燕山相望的辽河平原,然后再顺势控制身后的辽东半岛。想要做到这点,除了与透过科尔沁草原渗透进来的游牧者博弈以外,还要承受来自中北部渔猎区的压力。就两汉三国时期的情况来说,游牧压力具体展现在乌桓和鲜卑这两支东胡后裔身上。至于来自中北部渔猎区的民族,则被冠以夫余、肃慎、沃沮、高句丽等名。
从语言角度来说,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通常被归类为“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”,在阿尔泰语系中与蒙古语族、突厥语族三分天下。想要理顺历史所记录下的那些东北渔猎民族间的亲缘关系,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,尤其这种研究中往往还夹杂着现实的地缘政治需求(典型的如高句丽的族属问题)。不过这并不妨碍,我们探究这片森林渔猎区的地缘特点。
相比游牧和农耕经济,渔猎经济要显得更为原始些。本质上游牧者和农耕者都是由渔猎都进化而成,在很多农耕区、游牧区的边缘,都会有森林渔猎民族的存在。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森林民族属于被边缘化和被同化的状态。“林中百姓”在蒙古高原的进化史就是典型的案例。这些优秀的战士都是在走出森林变身为游牧者之后,再出现在中央之国的视线中。而无论原始属x是游牧还是渔猎的政权,一旦入主中原又都免不被同化的命运(虽然会采取很多手段,如清朝的“木兰围场”来避免原始属x的消失)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