媒体,应该如何形容呢?如果让顾洛北这个前任记者来评论的话,他会说,媒体就是一群鲨鱼,闻到一丝血腥味就蜂拥而上,而纽约就是一个鲨鱼群。唯恐天下不乱,很多时候是一个贬义词,但对于媒体来说,却是褒义词,对他们工作最好的赞赏。
就算是在专业的乐评、影评之中,也是如此。一个叫好声起来了,会有更多的叫好声跟着起来,同时还会有无数反对的声音兴风作*,只有呈现出百家争鸣之势,新闻才能卖钱。所以,在乐评、影评之中,所谓的所有人都喜欢,是绝对不可能存在的,就算心里喜欢,但为了销量,在新闻之中也会说不喜欢,并且破口大骂。
这,就是媒体。
对于“死亡幻觉”用脚趾头想都可以预见,最先兴起的必然是骂声,想想顾洛北当初在圣丹斯第一次看到这部电影时的情况:他这位男主角都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电影在讲什么。可想而知,其他观众,还有媒体们会如何了。
“首映”在第一时间就发布影评,“白开水的剧情,糟糕的演技,乱成一团。”这一句话影评来自“倒贝尔派”的先驱记者,艾略特卡特。
前有“狙击电话亭”开机仪式的侮辱,后有“白夜追凶”拍摄时期在阿拉斯加的嘲笑,艾略特卡特对于顾洛北是真心不喜欢,用词准确一点,应该是厌恶。这一次,终于到了艾略特卡特的领域,“死亡幻觉”的上映让他可以名正言顺、光明正大地表达对顾洛北的“意见”了。
当然,艾略特卡特不可能代表“首映”整个杂志的声音,毕竟“首映”是一本颇有权威x的杂志,他们的每一条官方评论都要有依据才行,否则就乱tao了。不过,艾略特卡特以他个人名义发表评论的话,就没有任何问题了:毕竟美国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国家,不是吗?
除此之外,艾略特卡特还发表了一篇关于“死亡幻觉”的长篇影评,虽然他不是专业影评人,但作为资shen记者,他的评论也算是有分量的。
在长评之中,艾略特卡特延伸了一句话评论中的语句,对“死亡幻觉”进行了长篇累牍的批评。从拍摄手法、剪辑、布局,再延伸到核心思想、升华立意,从头批判到脚,将电影批评的一无是处。
虽然艾略特卡特带有个人_gan情色彩,但他也是要吃饭的、要工作的,不可能颠倒黑白,在那里胡扯。所以,艾略特卡特是经过了仔细的钻研,才开始动笔的,倒也不是在那里空口说白话,而且多年的记者直觉,这一篇长评下来,的确是头头是道、分析详尽,居然得到了不少观众的支持。
万事本就是如此,一体两面,有正面就必然有负面。艾略特卡特虽然是“倒贝尔派”,但他的长评分析有理,却的确是说到了许多观众的心坎里。
不知道艾略特卡特的评论究竟有多大影响,总之结果就是,连带着“首映”对“死亡幻觉”的评论也是偏负面的,准确地形容,是贬大于褒,总体评分仅仅是五点五分,满分十分中刚刚过半,甚至没有及格。
但事实证明,艾略特卡特和顾洛北应该命中八字犯冲。一部再普通不过的Cult影片,大多时候都是有褒有贬,十分正常的,同一个问题,站在不同角度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。但这一次,各家媒体对于“死亡幻觉”似乎都很看好,赞扬的评论占据了绝大多数。
一向对独立电影关注度偏低的“电影评论”,这一次居然在第一时间就对“死亡幻觉”进行评论了,这显然是一个不太常见的现象。更重要的是,“电影评论”居然将“死亡幻觉”放在了推荐栏里,向读者力荐,这就更加不寻常了。
“这是一部诗意的电影。当然不是指史诗般的宏伟,而是指悲剧底子上的那一抹亮色,让人陶醉的意境。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,冥冥中被卷入另一个世界,就像爱丽丝梦游仙境一般,在一个让人心碎的疯狂世界(Mad.World)里体验着存在的意义和蔼的温暖。最后,一切回到从前,彷佛什么都没有发生。
只是,故事的结尾并非什么都没有发生,这个十六岁的少年看到了太多的疯狂和黑暗,终究是离开了这个疯狂的世界(Mad.World)。当我们看到生活依旧如旧,继续前行时,心灵的震撼却不会随着电影的落幕而结束。
对于一个导演的处nv作来说,死亡幻觉已经不是简单的出色了,简直就是让人惊Yan的!理查德凯利在有限的预算之下,用几个演员,就把一个故事讲完整:可能已经不能用完整来形容,应该说讲得太j彩了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