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而,家中的筑灶不同于野外,需遵循中华传统文化中对天地的敬畏,动土需谨慎,每座灶台皆有其“灶神”,逢年过节还需祭祀祈福。
李长安虽对此流程不甚了解,却也未将其视为迷信。正如诗歌,其价值往往超越字面意义,生活中的点滴,又何尝不是一首首未被吟唱的诗?纵使不解其意,亦不可轻易否定。
在李茂的安排下,众人先行祭拜土地,焚烧黄纸暖土,继而焚香洒酒,口中默念祈愿,祈求天地护佑,财源滚滚,家宅安宁**约莫一小时后,待香燃尽,再次洒酒,李俊这才开始动手。
李振与众家丁手持工具,严阵以待,即便是扛锄提铲,也排列得整整齐齐,气势如虹,仿佛即将奔赴战场。李长安见状,不禁扶额,连忙提醒众人放松,毕竟这只是筑灶,非战事也**
“世子想要活动式的灶台吗**”
李俊笑眯眯地询问,小眼一眯,活似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。
活动式灶台指的是锅具可移动,而固定式则将锅牢牢嵌于灶台上,更适He大型烹饪,尤其是酿酒的底锅,理应固定,并与酒窖紧密相连,外部以泥土密封,以防漏气。
李长安答道:“不必活动的,按我所说的去做。”
李俊闻言一怔,世子竟也通晓筑灶之术?
事实上,李长安的确有所了解。传统的柴火灶虽结构相似,但历经不断改良。
他所描述的是一种现代设计:灶口狭窄,灶底呈半圆形,宽敞开阔,排烟口靠近nei部,这样的设计能有效蓄热,加速加热过程,同时节省燃料。
在李长安的指导下,李俊一行人半信半疑地开始了工作,但中途,李俊仍心存疑惑:“世子,这灶口如此狭窄,火会不会熄灭?”
“不会,只要nei部空间足够即可。”李长安解释道。
李俊虽有顾虑,但仍依言行事。秋月与莲香则在一旁,满眼好奇地观望着。
见二nv茫然,李长安灵机一动,给她们安排了一项适He的任务——二位姑娘擅长针线活,正好可以派上用场。
在他们的手中,砖块被一种名为“沥灰”的神秘物质粘He,这稀罕之物源自瓦泥匠的巧手,似乎是熟石灰的某种奇妙变体。
李长安仅凭嗅觉便能略知一二,其具体制作工艺则如同迷雾,只听李茂轻描淡写地说,这沥灰乃是富贵人家的专属,每一次的制备都要耗时一个多月,珍贵非常。
至于水泥,这个时代只能是奢望。纵然配方简单,但那需持续数千度高温的炼制过程,却是当前技术无法触及的神话。
日头高挂至中天,李俊领头,李振与三位家丁齐心协力,灶体已初具规模,硕大的底锅安稳坐镇其上。
接下来,便是静待沥灰凝固,稳固基石,方可启用。
然而冬寒料峭,水汽难散,这一等,恐怕又将是数个漫长的日夜。
李长安不敢轻举妄动,将酒笼置于未干的沥灰之上,那摇摇yu坠的基础,极有可能让一切努力化为泡影。
本章未完...
=== 华丽的分割线 ===